2019年10月11日,甘祖昌之女甘仁荣看望杜宏鉴。本报记者 涂星星摄
赣州市人民医院护士与王承登合影。本报记者 朱文标摄
曾广昌和部队官兵、医护人员在一起。(资料图)
“我在电视上看到还有一些老表生活有困难,我的工资还可以。我想帮帮他们,捐2万块钱,为他们做点事。”
“我们的身体会变老,信仰不能变老。人可以离休,信仰不能离休。”
“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,吃水不忘挖井人,大家一定不能忘记革命先烈,要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。”
…………
这些质朴无华的话语,皆出自年逾百岁的老红军之口。
3位老红军都有着高尚的情操、崇高的信仰。而在身边人的眼里,他们又是那样的平凡普通,可亲可敬。
■ “人可以离休,信仰不能离休”
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快乐?什么是革命者的伟大信仰?人到底怎么活着才有价值?这些看上去有些深奥的哲学命题,在老红军们的人生境界里,一点也不复杂。
用杜宏鉴的话说:“干革命就是我人生最大的快乐。身体会变老,信仰不会变老。人可以离休,信仰不能离休。”
“他每天坚持读书看报,关心国家大事,真正做到了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。”在九江市干休所党委书记滕荣华眼中,杜宏鉴身上永远释放出中国共产党人的正能量,虽然离休30多年,思想境界和人生信仰,却从不褪色。
“杜老是我们干休所的党组织委员,也是老干部党支部的书记。他经常会到我们办公室来,询问我们‘党的重要政策和新的中央精神你们有没有学习,有没有落实到位啊’,对我们触动很大,也激励着我们把工作做得更好。”滕荣华说。
杜宏鉴的这种精神境界,每一个来看望过他的人都深有感触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他背得滚瓜烂熟,张口就来;毛主席的《七律·长征》,他每天一边背诵一边用毛笔书写一遍;国庆大阅兵,他早早地守在电视机前等着。举手投足间,一朝一夕里,杜宏鉴对党的忠诚、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,深深地感染着身边的人。
老红军曾广昌也一样。吉安市军分区政治干事张建平说:“‘坚定信念,艰苦奋斗;实事求是,敢闯新路;依靠群众,勇于胜利’,概括井冈山精神的24个字,曾老随时能一气呵成、一字不差地说出来。干休所组织老红军、老干部开展‘坚定理想信念、弘扬优良传统’主题活动,曾老很积极,主动当讲解员,给大家讲革命故事。”
赖贻福是曾广昌的护工,和老人朝夕相处。“曾老非常关心国家大事,每天都要看新闻,最喜欢看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。他还喜欢看报纸,每天必看《参考消息》和《江西日报》。这两年,他视力退化得厉害,只能看清楚大字,但他却每天用放大镜坚持看。遇上开党代会、全国两会等重要活动,曾老不仅看新闻,还要做笔记。”
提起曾老爱学习的习惯,赖贻福心里充满了敬佩:“曾老记忆力非常好,近期发生的国内、国际大事,他都能说出个八九不离十。”
■ “党费不交,我心里不踏实”
在老红军王承登的身上,对国家、对人民的炽热情怀同样真切感人。赣州市老干部局休养所所长梁立东,和我们聊起了发生在王老身上一个个平凡却感人的故事。
2015年3月6日上午,在参加全国两会江西代表团审议时,习近平总书记拿出赣南百岁老红军王承登写给他的一封信。总书记说,王承登同志在来信中,对党的政策表示支持拥护,认为中央出台的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扶持措施使百姓得到了实惠。
“老人在信中提了两个心愿,一是希望国家加大对赣南茶油等扶贫产业支持。另一个是,当年参加长征,现在还留在赣南的老红军还有3位,都100多岁了,希望有生之年能请总书记到赣南走一走、看一看。” 梁立东说。
2016年2月1日至3日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。总书记的这次视察,可以说是“应约而来”。
如今,赣南老区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,王老经常说:“能过上好日子,要从心底感谢党中央,感谢习总书记。”
“王老党性原则很强。他每个月交党费都很积极,有时候推迟几天没问他要,他就会主动问‘是不是要交党费了’。”
今年10月11日下午,梁立东又去看望他。王老一见到他,就开始摸自己军上衣胸口处的两个口袋。先摸摸左边口袋,掏出一本红彤彤的党费证,又摸摸右边口袋,摸出了一沓钱。王老从中抽出几张零钞,口中念道:“你终于来了,党费不交,我这心里不踏实。”梁立东感慨地说,这就是一位老红军对党最质朴的情怀。
■ “生命不息,奋战不止,人要活到老学到老”
“我永远都忘不了和杜老在一起读书的日子。他用实际行动带动我好好读书,认真学习党的理论,这对我今后的工作给予了很大的帮助。我打心眼里感谢他!”九江市干休所副所长王培甫,对杜宏鉴认真学习的精神由衷敬佩。
2013年3月,王培甫从部队转业后,安置在九江市老干部休养所工作。那一年,老红军杜宏鉴已近百岁。按照所里分工,他主要协助领导负责组织老干部的学习。
“每天一上班,我先来到学习活动室等杜老来,为他挑选一些他喜欢的书。杜老有一本学习手册,读过的书和一些主要内容都会摘抄在手册上。他不满足于自己读,还总是鼓励我和他一起读。每读完一本,就要和我交流心得。杜老还常常组织其他老干部一起读书、座谈。有一句话,他常挂在嘴边:‘生命不息,奋战不止,人要活到老学到老’。”王培甫说,那些和杜老一起读书的日子,深深镌刻在他的心里。
最让王培甫难忘的是,2015年5月的一天,杜老向他要一本《龚全珍日记》,他跑遍了城区大小书店都没找到。市新华书店的业务员告诉他,这本书刚出版,很快书店就会有卖的,让他等一等。但杜老很着急,一次次找到王培甫说:“我们共同想办法一定早点找到这本书。”
后来,王培甫想方设法在网上找到了这本书的相关内容,并整理打印、装订成册。当他把这本自制的书送到杜老手中时,杜老迫不及待地翻看内容。过了一会儿,他突然紧紧地握着王培甫的手长时间不放,嘴唇微颤,许久才蹦出了几个字:“对,就是这本书。谢谢你!”
老红军曾广昌,毕业于瑞金红军卫校。革命战争年代曾在中央医疗小组工作,为中央首长们看病,是军中有名的医生。曾老一辈子好学、好钻研,离休后也不闲着,喜欢读书,尤其是医疗保健方面的书籍。看完后,他就给老干部们讲,告诉大家一些医疗保健常识。
照顾曾老的护士曾韵雯说,曾老当了一辈子军医,医术精湛。他经常和我们交流业务知识。我给他打针时,他常常鼓励我:“好样的,你的注射技术挺不错!”曾老常说,现在医疗技术发展迅速,你们年轻人要多学习、多实践、多进步,更好地为人民服务。
■ “我想帮帮他们,捐2万块钱,为他们做点事”
老红军王承登,离休后常常发挥余热,以关心帮助他人为乐。
赣州市人民医院老年病科副护士长刘艳秀,负责王老的医疗看护工作。“王老对护士们很好。平日,他有什么好吃的,都要拿到护士站和大家一起分享。他很细心,总是医生包一袋,护士包一袋,走时还不忘叮嘱我们说‘给上晚班的护士也留一点’。有一次,他发现一个护士连续上了四五天班。第二天,他就找到我说,这样排班不合理,护士连续加班会顾不到家,影响人家家庭。我赶紧答应以后一定注意。”刘艳秀说,这些年,王老就像是自己的亲人一样,无微不至地关心着大家,时时刻刻温暖着大家。
2017年7月,梁立东去医院看望王承登。王老说:“我在电视上看到还有一些老表生活有困难,我的工资还可以。我想帮帮他们,捐2万块钱,为他们做点事。你帮我想想看怎么做。”
梁立东听后很感动,回单位后立即向领导汇报,并去了王承登的老家——兴国县城岗乡大获村实地了解情况,发现城岗乡大获村条件挺不错,也不是贫困乡,而邻近的龙口镇障下村还很贫困,连村卫生室都没有。
回来后,他把这一情况告诉王老:“为障下村捐建一个卫生室好不好?”老人一听立即说好,只要能帮到乡亲们他就高兴。
2018年2月,障下村卫生室挂牌投入使用。看到乡亲发来的村民们在卫生室看病的照片,王承登的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。
■ “不管走到哪,都要宣传好红色历史,传承好红色基因”
历史因铭记而永恒,精神因传承而不灭。
让我们感动的是,老红军们的身上不仅闪耀着伟大的长征精神,他们还身体力行,在人生暮年将传承红色基因作为生命里一件重要的事来践行。
“我认识杜老已经超过30年,他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。杜老离休后不忘发挥余热,经常以顾问的身份参加学校、社团、部队组织的传统教育活动,一次次地给大家讲长征的故事。”九江市干休所所长钟祥焱感慨地说,“杜老最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讲长征的故事、讲革命的故事。他总是说,只有让孩子们更加了解那段红色历史,才会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。”
甘祖昌的女儿甘仁荣回忆说,2016年以前,母亲龚全珍每年都会到九江住上一两个月,每次来都要给杜老打电话问好,有时候也会去干休所看望杜老。杜老看到母亲非常激动,一见面就会聊战争年代的事,一同感慨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。
甘仁荣和红六军团后代巡访团时常一同去看望杜老。杜宏鉴见到他们特别开心,总是要他们给自己讲讲巡访团在各地宣讲的故事,并语重心长地叮嘱他们:“不管走到哪,都要宣传好红色历史,传承好红色基因,要接过父辈们的旗帜。”
今年7月1日,武警九江支队一大队一中队指导员金宛亮带领3名战士前往杜宏鉴家里,看望老人,并在老人的见证下举行了新党员入党宣誓仪式。杜老的儿子杜江源告诉我们,驻九江的武警官兵每年7月1日都要到家中来开展红色教育活动,聆听父亲讲红色故事。这么多年,官兵们换了一批又一批,但每逢“七一”到杜宏鉴家开展红色教育的传统,一直没有变。
老红军曾广昌,同样不遗余力地推动红色基因的传承。离休以来,他不忘初心,发挥余热,在身体条件还不错时,经常根据组织安排,来到院校、社区、工厂中去宣讲,并且对大学生上门拜访的社会实践调研等活动,都十分热心。
曾广昌曾说,他是个幸运儿。一个目不识丁的13岁穷孩子,因为红军来了,被送进了列宁小学免费上学。16岁参加红军后,又被送往宁都青塘后方第二医院学习,当看护生。17岁被选送到位于叶坪洋岗下村的瑞金红军卫生学校学习,而且是跟医术高明的傅连暲、李治等老师学习,自己的成长全靠党的栽培,党的恩情大如天。作为一个革命者,不仅要永远跟党走,还要把我们党的优良作风,一代代传承下去。
■ “希望你们年轻一代继续艰苦奋斗,让我们的国家繁荣富强,让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!”
曾广昌的儿子曾铁军告诉我们:“父亲常说,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,用生命和热血铸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。没有这种精神,就打不了胜仗;没有这种精神,也就没有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。”
曾铁军说,在一次红色精神宣讲会上,父亲曾回忆道,过去国民党想在川藏地区修一条铁路,由于环境太艰苦,一直没有修成。但中国共产党人修成了,因为中国共产党真正是为群众办事的。过去,老百姓生活很苦,很多人辛苦一年连饭都吃不上。在党的领导下,人民才真正翻身做了主人。现在,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变。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,是共产党人永远不变的任务!
“父亲说完这些话后,会场上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,久久不息。那一幕,我永远也忘不了。”曾铁军的话语间充满了骄傲。
几年前,老红军王承登曾写下这样的百岁感言:“我193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,已有80多年党龄。战争在我身上留下了多处永久的印记,同样难以磨灭的,是那些艰难岁月里的坚贞、忠诚和信仰,哪怕风云变幻、岁月漫长,我的信念也从未改变。我们要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,要把革命传统发扬光大。”
他还写道: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。希望年轻一代要热爱我们的党,要吃苦耐劳,不要贪图享受,要继续艰苦奋斗,让我们的国家繁荣富强,让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!”这是一位百岁老红军对“信仰不老”最生动的诠释,更是他对青年一代的殷殷嘱托。
今天,我们走近3位期颐之年的老红军,探寻他们的精神世界。我们深刻地感受到,国家繁荣富强,正是无数英雄前辈浴血奋斗创造的。而牢记英雄们的嘱托,接过先辈们的旗帜,是对他们最崇高的致敬,也是对这个壮丽时代最响亮的回答。